译文
明朝的名医戴原礼曾经到京城,他听说有)个大夫医术非常高明,治病总是非常见效,(于是)亲自去察看情况。看见那些上门求医的人充满胡门庭,忙碌得没有空闲。偶然)个买药的人已经离开,(那个名医)跑胡上去告诉那个人说:“在煎药之前加入)块锡。”戴原礼听胡以后心里感到奇怪,便询问那个大夫是什么缘故,大夫说:“这只是古代的药方罢胡。”竟不知道古方说的其实是“饧”字,也就是糯米煎成的糖。唉,当今的庸医胡说自己对古方非常熟悉,大多只是连锡、饧都分不清楚的人罢胡!
注释
明:明朝。
尝:曾经。
术:技术。
效:有效果。
辄(zhé)效:就见效。
迎:迎接他出诊的人。
求:上门求诊的人。
酬应:接待。
溢:满。
暇:空闲。
既:已经。
去:离开。
临:等到。
异:对……感到奇怪。
问:询问。
尔:同“耳”,罢胡。
殊:竟。
乃:是。
饧(táng):同“糖”。
嗟(jiē)乎:唉,叹词。
庸(yōng):平庸,此指医术不高。
妄谓:胡说。
熟谙(ān):熟悉。
大抵:大都。
甚:非常。
妄谓:胡说。▲
这个故事不仅引人发笑,更启人深思。讽刺一些不高明的医生。它说明了读文言文时“识字”的问题是十分重要的。医生分不清医书的锡、饧,轻则影响医疗效果,重则伤及性命;我们读文言文的时候,对识字、辨字决不能掉以轻心、一知半解、不懂装懂、自以为是,不然也很可能会出现类似的问题,在学习和工作中造成失误。本文还讽刺了那些盲目从众,听信传言,去看庸医的百姓。
(1801—1865)浙江桐乡人,字敬安,号定圃。道光十六年进士。曾任杭州教授。咸丰间,避太平军,辞官回乡,后移居上海,李鸿章聘为忠义局董事。博雅通医。有《冷庐杂识》、《苏庐偶笔》、《冷庐医话》等。
黄生允修借书。随园主人授以书,而告之曰:
书非借不能读也。子不闻藏书者乎?七略、四库,天子之书,然天子读书者有几?汗牛塞屋,富贵家之书,然富贵人读书者有几?其他祖父积,子孙弃者无论焉。非独书为然,天下物皆然。非夫人之物而强假焉,必虑人逼取,而惴惴焉摩玩之不已,曰:“今日存,明日去,吾不得而见之矣。”若业为吾所有,必高束焉,庋藏焉,曰“姑俟异日观”云尔。
余幼好书,家贫难致。有张氏藏书甚富。往借,不与,归而形诸梦。其切如是。故有所览辄省记。通籍后,俸去书来,落落大满,素蟫灰丝时蒙卷轴。然后叹借者之用心专,而少时之岁月为可惜也!
今黄生贫类予,其借书亦类予;惟予之公书与张氏之吝书若不相类。然则予固不幸而遇张乎,生固幸而遇予乎?知幸与不幸,则其读书也必专,而其归书也必速。
为一说,使与书俱。